聚焦江苏·企业
人物 文化 教育

七旬老人讲述“搬家记”:搬家10次,从8平方米到128平方米

来源:南报网 编辑:凌燕 发布时间:2019-09-20 16:33

摘要:9月19日上午,由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妇联举办的“与共和国同成长·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活动在扬子宾馆举行

家庭档案诉说70年来与共和国同成长的记忆


“搬家10次,从8平方米到128平方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70年来的家国巨变,留在了每一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照片、票据、家书、日记、证件……这些不起眼的家庭档案,是家庭变化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真实记录。9月19日上午,由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妇联举办的“与共和国同成长·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活动在扬子宾馆举行,6位普通市民讲述了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


七旬老人讲述“搬家记”


“我出生于1949年9月,是新中国的同龄人。”邱继国今年70岁,原南京无线电厂员工,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南京·共和国同龄人联谊会”会长。活动现场他讲述了10次搬家经历。每搬一次家,住房面积越搬越大,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邱继国现场展示了一张泛黄的住房分配通知单,上面的字迹仍旧清晰可见。1976年,邱继国的父亲从单位分到了蔡家花园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只有卧室,没有厨房、卫生间,每个月房租是1元6角6分钱。


也是在这一年,邱继国与夫人结婚,此后,夫妻俩先后经历了10次搬家。从最初8平方米的小屋,到南京无线电厂分配在后宰门的宿舍,再到2008年购买江北地区面积128平方米,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配套齐全的商品房。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了,每次搬家的行李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重了。


10万字日记见证劳模成长之路


南京新百里有一面劳模墙,记录了商场成立67年来培养出的25位市级以上劳模,吕雪瑾就是其中一位。从市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雪瑾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吕雪瑾1997年入职,在商场男鞋部工作。时值新百开展“向劳模拜师学艺”活动,吕雪瑾的日记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记起。


“让每一双脚找到合适的鞋。”吕雪瑾自费前往厂家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工艺流程、性能特点、保养方法等,并在日记中写下心得体会。


时至今日,经历多次职位调整的吕雪瑾,依然保持记日记的习惯,至今字数超过10万字。去年,新百成立了以吕雪瑾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在她的带领下,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王世清展示收藏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玉兰灯灯罩。本报记者 吕宁丰摄


“大桥控”与他的千件收藏品


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一张名片。1960年出生的王世清,通过收藏与大桥有关藏品,与大桥结下了独特的情缘。


王世清曾在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工作,昨天的分享会现场,他带来的一件藏品是去年大桥公路桥维修时替换下来的玉兰灯灯罩。从1969年收藏大桥邮票开始,他就开始收集与南京长江大桥相关的物品资料,目前藏品达近千件。


活动现场,王世清还展示了一块不起眼的砖块,他说:“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当年建桥时为了降低大桥的自重,想到了在混凝土里加入陶粒的方法。最后建桥时,石子混凝土改为了陶粒混凝土,重量减轻三分之一。” 如今,重装归来的大桥改用自重较轻、连接性能更好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王世清展示的这块陶粒土砖是在大桥大修时拆除的。


“小切口,身边事。”市档案馆副巡视员张建宁说,举办“与共和国同成长·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活动,通过征集70位市民的家庭档案,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京发生的变化,非常有意义,也是档案部门的职责所在。(记者 吕宁丰 通讯员 梅正亮)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聚焦江苏)”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站,过期视为认同。 本网客服 Q Q:1549573187。

相关新闻

安民村丨关爱困难残疾人 走访慰问暖人心

安民村丨关爱困难残疾人 走访...

在第33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为给困难残疾人带去关爱与慰问,2023年5月19日,横溪街道安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