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苏·企业
人物 文化 教育

中国药大丁黎:侦查新药效果的福尔摩斯

来源:南报网 编辑:月光 发布时间:2019-03-07 17:23

摘要:一粒药吃进肚子,药效到底如何,谁来解谜?在江宁高新区南京生命科技小镇,有一家名叫南京科利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干的就是这件事。

50岁走出校园,创造事业第二春


中国药大丁黎:侦查新药效果的福尔摩斯



丁黎教授在实验室工作。记者 张希 摄


(通讯员 江大庆 记者 张希 )一粒药吃进肚子,药效到底如何,谁来解谜?在江宁高新区南京生命科技小镇,有一家名叫南京科利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干的就是这件事。公司的创始人叫丁黎,他还兼任中国药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2014年,50岁的丁教授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主动打破自己平静的生活,办起了临床生物样本检测企业——南京科利泰医药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集新药临床评价、生物样本检测、数据管理与统计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平台。短短4年多就把公司做到了临床生物样本检测行业全国前三,目前是行业前五名中唯一的内资企业,打破了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


血里验药效,新药检测界的“福尔摩斯”


一个新药服用并吸收入血后,顺着血液向各个器官分布,当它找准了靶点并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发挥药效抗击疾病。药企研发出的新药需要通过临床验证,临床评价初期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获得新药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作为中国药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丁黎教授的研究领域是体内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评价。他在临床生物样本检测和药物一期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方面,均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见解。


简单来说,丁教授的团队主要通过专业的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并检测血液等生物样本中的药物、药物代谢物和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变化规律,为评价药物疗效与药物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检测的最大难点在于,人体环境复杂,不同人的药物代谢情况差异也很大。药物进入人体,就像一滴血液汇入了海洋,药物浓度极大地被稀释,同时也被人体中存在的大量内源性物质以及随饮食吸收的外源性物质所干扰,很难高效地提取出人体中痕量的药物及其代谢物,并精确地测定其浓度。此外,新药上市后医生往往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要求病人将新药与一种或多种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药物之间是否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丁教授也得像福尔摩斯一样,弄得清清楚楚。


虽然藏在象牙塔中,丁黎在制药工业界的名声却很响,国内药厂遇到药物检测难题,常常带着项目前来“求助”。“帮助他们,也是在为我国新药研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90年代开始,不少药厂就会来学校找我帮忙解决临床试验中遇到的检测难题,创业前,我做了300多个临床试验的生物样本检测项目。”丁黎说。但丁教授没想到的是,过去上百次的好心帮忙,为其日后创业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化基础,架起了基础理论和应用之间的桥梁,造就了他创业的最大优势。


50岁“下海”,创业永远不怕迟


“高校实验室,毕竟规模小,零散做一两个项目可以,项目数量大了就不行。而且研发人员主要靠研究生,这些学生第一年还在上课,第二年刚学会试验技术,第三年却就要出去找工作准备离开学校了,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才没有持续性,产业上不了规模,更无法和国际高标准接轨。2014年,江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陆然等负责人找我聊,是不是考虑产业化?这触动了我。”丁黎回忆起当初的创业初衷。


2014年,丁黎正好50岁,怀揣着“想干事、干成事”的决心,他不顾家人反对,“下海”了。


开临床生物样本检测公司,是件极为“烧钱”的事,对学术要求极高的丁教授,对仪器设备也有着“教授级”的苛求——要做就做最好的,于是两台检测设备就花了五六百万元。


钱从哪儿来?丁黎扳着手指头和记者算,园区提供了50万元政府扶持资金。另外创业前夕,他对医药企业放风——我要创业了。靠着往日的好口碑和一些熟悉企业的信赖与支持,公司2014年4月刚注册,就陆续接到了3个合同,拿着客户的预付款、政府扶持资金、以及与合伙人凑的部分资金,丁教授就把公司启动了。


带着记者在创业孵化大楼7楼转悠,丁教授感慨颇多。2014年的时候,这一层有十几家公司,每间办公室就是一家公司,当初每个创业者都是热血沸腾、干劲十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放弃了,走一家,他就收一家,最后把一层楼的办公室都“收编”了。


“从成功率上看,10个创业公司里面最多能成功一个,第三年是个坎儿,倒闭的最多。我们也曾经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2015年,中国对新药研发整改,要求和国际接轨。本土检测企业几乎失去了所有机会,我们整整半年没订单。那会公司员工常常悄悄议论,老师又不见了。我不是在家偷懒,而是去全国各地药厂做说服工作去了。我的个性,只要有一丝力气就不能坐以待毙,我要说服客户来现场考察,我们的质量体系不比外企差!”提起艰难时刻,丁教授云淡风轻,就像在说其他人的事情,50多岁的创业者,身上有着年轻人没有的睿智与韧劲儿。


依托高校学术土壤,长成亿元大企业


一脚跨进公司上班,另一脚还站在象牙塔中当老师——教授“挂帅”企业董事长,这种跨界搭配,最终真的将学术转化为造福社会的生产力:公司2014年销售300万元,2015年400万元,2016年1000多万元,2017年5000多万元。到2018年又新增加了药物临床评价业务,总销售达到1.5亿元。闯过荆棘地,业务运作变得越来越顺畅,丁黎把公司规模做到了临床生物样本检测行业全国前三。


丁黎笑言,创业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旅行。创业四年多来,晚上十一点前回家对于他来说几乎成了奢望。十余年间,上海、浙江等地多所知名大学来“挖”他,但他都拒绝了,原因是:舍不得中国药科大学这片土壤。“我们做科研的,最看重学术资源,中国药科大学什么方面的药学人才都有,能高效组建团队。遇到科研难题,本校的老师之间互相交流交流,就能解决,这种生态是很难得的,也是创业成功的基础。”丁黎说。他告诉记者,他未来最大的希望是,有一天,企业离开了他照样生存、运作,成为真正的成熟企业,长长久久地服务于社会。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聚焦江苏)”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站,过期视为认同。 本网客服 Q Q:1549573187。

相关新闻

安民村丨关爱困难残疾人 走访慰问暖人心

安民村丨关爱困难残疾人 走访...

在第33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为给困难残疾人带去关爱与慰问,2023年5月19日,横溪街道安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