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紧闭的门扉,古朴的匾额,精致的飞檐,位于淮海路的金陵刻经处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里面的刻经师们是如何刻经的?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邓清之
一字要刻百余刀,一天只刻50字
金陵刻经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邓清之正在刻经。 记者 许琴摄
紧闭的门扉,古朴的匾额,精致的飞檐,位于淮海路的金陵刻经处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里面的刻经师们是如何刻经的?五一前夕,金陵刻经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邓清之获“市五一劳动奖章”,记者因此来到刻经处探访。
44岁的邓清之知性儒雅,说话时带着淡淡的笑容。她告诉记者,金陵刻经处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由杨仁山居士创立。这里是藏经楼,同时要负责经书的刻板、印刷、装订、流通。院里经版楼收藏着清代以来约12.5万多块佛经、佛像版,很多古版破损、遗失,就需要“补版”。
150多年来,刻经处的刻经师都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代代传承,邓清之是第七代传人。1991年,邓清之从南京一所中专的工艺美术专业毕业,来到金陵刻经处。在她之前,刻经处从来没有过女徒弟。“这是因为传统师带徒的方式当中,一般是父子关系,或者徒弟需要吃住在师父家中,女性参与不方便。另外,过去女性上学的机会少,文化水平低,也没有机会去学习技艺。”邓清之说,但现在都男女平等了,男性能做的,女性一样能做。事实证明,邓清之不仅能做,而且还做得很好。
邓清之工作台上摆着一盏台灯,几十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刀。“做学徒时,第一件事是学磨刀。”邓清之一边说,一边拿起一把刀给记者展示:“你看这个刀口,呈月牙形,磨成这种形状需要技巧。我当时磨刀就学了三四个月,双手磨得都是刀口子。”
学完磨刀,还要学习挑木头。邓清之拿来一块木板:“你看我们选择雕刻的木头叫棠梨木,每一批木头都要到实地挑选,木头的节疤不能多,树木不能太老……”棠梨木运回之后要切割成书样大小,并且用水煮,或长时间用水浸泡,去除木质中的糖分,以防虫蛀。
选好了木头是否可以雕刻呢?邓清之回答说:“刻经的第一步是写样。”只见她小心地铺开宣纸,轻柔地蘸上墨汁,一笔一画地书写。“我们雕刻的经文,需要跟古版的一样,是老宋体,写样的字迹也要和古版一样。”邓清之说着,慢慢写下五六个字。
记者走近一看,惊叹不已,一手反字写得如此漂亮。邓清之说:“写样就是要写反字,你反过来看,这样就是正面了。”从反面看,就是和古版经文一模一样的字迹。
“写样完成之后就是上样,用浆糊贴上木板,这样样纸上的字迹墨汁就印到了木板上,我们就照着这个字迹雕刻。”邓清之将样纸覆上木板,待样纸半干后,用手指将样纸轻轻地搓去宣纸,黑黑的字迹就显印在木板上。
现在可以开始雕刻了。邓清之坐在桌前,身体前倾,右手紧持刻刀,左手推行,木屑被刀锋刮出、掉落,而一个反字便逐渐显露出雏形。“一个字一般要刻100多刀,这样坐着,一天可以刻50个字左右。”邓清之说,与古版刻得一样,也并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需要知笔意,知章法,才会气韵生动。
细看邓清之的双手,有不少老茧。邓清之淡然一笑:“刻经需要花力气,双手、手腕、手臂都需要使劲,双手起茧子也是正常的。我奶奶在世时教育我:人干活不要怕出力气,力气是使不完的,睡醒了力气又有了。”
就这样一刀又一刀,邓清之已刻了28年,其中20年,刻经处刻版的只有两人,一位是邓清之,还有一位是师父马萌青。刻经这种技艺在过去很多年一直鲜为人知。“直到2009年,入选非遗后,才慢慢被人知晓。”邓清之说,2012年金陵刻经处有了第八代传人,是两名90后。邓清之将所学的雕版刻经技艺倾囊相授。
在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两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埋头刻版。邓清之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两人都很有灵气,刻工也不错,目前已是秦淮区级传承人。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聚焦江苏)”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站,过期视为认同。 本网客服 Q Q:154957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