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农业大学也有一个“魏敏芝”,她叫王凤杰,是南农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呵护班里的48名学生,她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妈妈”,1年多来,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20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片中水泉小学的临时教师、13岁的魏敏芝面对随时会有学生辍学的窘境,想尽办法,“一个都不能少”。南京农业大学也有一个“魏敏芝”,她叫王凤杰,是南农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呵护班里的48名学生,她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妈妈”,1年多来,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校长一句“他们需要你”,她成了48个孩子的“妈”
王凤杰是南农工学院2013级学生,本科期间不仅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还热心公益事业,两次利用暑假到四川支教。“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让我和支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我坚定地报名了研支团。”2017年7月,本科毕业已经获得保研资格的王凤杰跟随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来到了贵州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中学支教。
起初,她只是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老师,但是由于七(1)班班主任缺失,孩子们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她就常常去班里看他们,帮他们补衣服、带他们看病、给他们辅导功课。两个月后的一天,她被校长叫去谈话,请她担任七(1)班班主任。
王凤杰说,“班主任”这3个字代表着责任,意味着她不仅仅是要帮这些孩子提高一门课程的成绩,解决几个孩子的几个问题,而是要从点滴中关心每个孩子,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她只有1年的时间,能回应孩子们这么多期待吗?
“校长对我说,他们现在就像没妈的孩子,他们需要你,你接手了,孩子们就有妈了。”王凤杰说,听了这句话后,她没有再拒绝,正式成了七(1)班的班主任,成了48个孩子的“妈”。
为了照顾孩子,她搬进了漏风漏雨的旧宿舍
“刚开始的两周,是最难过的两周,各种事情接踵而至。教室卫生差、学习成绩差、班级纪律差,还有抽烟喝酒恋爱打架的。食堂管理员找我,宿舍管理员找我,年级组长找我,政教处找我……”王凤杰说,期中考试、校园艺术节、十佳歌手比赛,运动会、苗拳比赛,全部等着她去安排。
艺术节没人愿意上台,她三番五次做工作,找支教队友帮忙排练;运动会没人报名,她跟着他们一起跑一起练,给他们鼓励。为了能随时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她搬到了学校山上漏风漏雨的废旧宿舍;为了多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她经常去同学们的家里,在那一间间小破屋里,与家长们交流。
贵州的孩子都很苦,很多是与祖辈一起生活甚至独自生活。王凤杰又当老师又当“妈”,她变得越来越“全能”,修理凳子,缝补衣服,孩子们越来越深地依赖她。
一个小姑娘的床板缺了一块告诉了她,她就带上锤子、扛上板子去帮她修好了床。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拦住她,说“王老师,我腿疼”。“我想我也不是医生,腿疼我也不会治啊”,王凤杰说,但她明白,她是孩子们的支柱,她深深感受到了责任在肩上、在心上,也更坚定了把班级带好的决心。
孩子们变了,喜欢上了英语,运动会得了第一
“那段时间,顾不上吃饭是常态,晚上睡不到6个小时,我基本是在连轴转,宿舍、教室、会议室、操场几头跑。”她说,也许是学生们看到了她的不易,也许是她的管理起到了效果,最后运动会他们班得了第一,苗拳比赛他们班也得了第一;好几个孩子给她留言,说自己以前不喜欢英语,以前的成绩很差,现在喜欢上了英语;全班成绩从全校倒数第一变成了全校第一。
孩子们把她当成了亲人。她帮忙修床的小姑娘聊天时问她喜欢吃什么,她随口回答了红薯,结果下一周学生返校时,她的办公室里就出现了一袋红薯,足足20多斤。这是小姑娘走了20多里的山路从家背来的。离别时,孩子们自发唱起了《感恩的心》,给她相片、书信、留言、画像……
“支教还没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问我:支教一年,感觉怎么样?”近日南农举行的“青春报告”主题团日活动上,王凤杰说,说实话,她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她觉得,这是自己做过的一辈子最难忘的事,“也许我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只要他们当中有一个、两个因为我的鼓励,而真正地走出原本闭塞的小圈子,迈进更广阔的世界,我这次支教就没白来。”
通讯员 许天颖 聂欣 记者 谈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聚焦江苏)”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站,过期视为认同。 本网客服 Q Q:154957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