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苏·企业
人物 文化 教育

王维最深邃的一首诗,别具一格的用笔,让它成为千古之谜

来源:腾讯网 编辑:凌燕 发布时间:2020-01-02 15:36

摘要:一般来说,王维的诗歌,并不是特别难懂的,这点和李商隐的艰涩隐晦形成了截然的反差。苏轼之所以称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因为他的作品极具画面感。

一般来说,王维的诗歌,并不是特别难懂的,这点和李商隐的艰涩隐晦形成了截然的反差。苏轼之所以称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因为他的作品极具画面感。这一点,即使在王维晚年学佛之后,诗歌中多蕴含禅理时,也未曾改变。但是,这首《山中送别》却是一个例外: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光看诗题就可以得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且它还有更为明显的《送别》与《送友》另外两个题目。这类诗歌作品,在唐诗中浩如烟海,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王维本人也有《淇上别赵仙舟》、《送元二使安西》、《临高台送黎拾遗》等等。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绝大部分的送别诗,都会将送别的地点和人物写在题目之中,但是这首诗从头至尾却不见对象。我们从题目中和诗歌中反复推敲,也不清楚王维送的到底是谁,送别的友人又要到哪里去。


当然,也有人通过王维的生活经历,推测送别之人是他晚年的好友裴迪。然而,这毕竟没有什么史料的支撑,完全属于学术性地推测而已。小珏认为,王维在这首诗中,之所以隐去朋友的姓名,就是为了单纯表达诗中的感情色彩,让人更注意诗歌本身的言外之意。


然而,在第一句中,作者下笔惊人。他既没有描写依依惜别的场景,也没有留下伤感的情绪,反而是轻描淡写地抛出“山中相送罢”。原来,诗歌一开始,就已经将朋友送走了。唐朝的送别诗这么多,却没有哪一首,是从结束开始写起的。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更是印证的开篇的场景。朋友远行,自然不会在“日暮”,这一定是送人归来之后的时间。然而,王维却依然不紧不慢地关上房门,又与前面的“相送罢”呼应。看到这里,不耐烦的读者是不是觉得王维过于冷漠,仿佛就是应付敷衍,并没有多少感情呢?


有这种感觉,也很正常。王维在此时的行为,诗歌中的语气,出奇的平静。但是,当我们看到后面两句时,这才恍然大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简直如同平地惊雷一般。原来,王维是在压抑自己的思念之情,他对朋友是牵肠挂肚的。


最后这两句是由“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妙化而来的。这是出自《楚辞·招隐士》,但是,原赋是在感叹游子离家太久而叹其不归,此时友人刚走,王维就担心他能不能回来。


在唐朝,特别是初唐和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天下太平。外出远游虽然也有风险,但却不是畏途。所以,在当时的送别诗中,往往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诗中都是对朋友建功立业的衷心祝福。


然而,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唐朝遍地烽火,走向了衰落,再也不复往昔的荣光。王维的这一句叮咛,是对朋友的牵挂之情,也是时局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不落窠臼,别出心裁地选取了独特的切入点,更是以别具一格的用笔,抒发了最深邃的友情。也许读一两遍时,是理解不了那份沉重和伤感。只有经历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才能体会王维在友人离去后的落寞。这一瞬间,被王维捕捉到了,更让他以跌宕的笔触,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精彩之作。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聚焦江苏)”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站,过期视为认同。 本网客服 Q Q:1549573187。

相关新闻

安民村丨关爱困难残疾人 走访慰问暖人心

安民村丨关爱困难残疾人 走访...

在第33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为给困难残疾人带去关爱与慰问,2023年5月19日,横溪街道安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