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根针,一团线,不用油,不耗电,换回一年粮食钱。”这是上世纪70年代,老百姓对勾针衣工艺的评价。勾针衣是南通的传统手工产品之一,有“东方珍品”之誉。
(通讯员 卢洋 濮端建 记者 严君臣)“一根针,一团线,不用油,不耗电,换回一年粮食钱。”这是上世纪70年代,老百姓对勾针衣工艺的评价。勾针衣是南通的传统手工产品之一,有“东方珍品”之誉。家住海安市高新区新桥社区的李惠芬,如今已是91岁高龄。上世纪六十年代,她无意中与勾针衣结缘,自那之后她将大半辈子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中。记者了解到,在她的发展下,如今勾针衣已经在海安形成了产业链,变身“聚宝盆”养活了不少当地人。
△李惠芬在给毛线袋镶花
一腔热情“啃”下大单
出于兴趣,李惠芬12岁时就已学会勾制粉扑、帽子、童袜等工艺小件。1950年,李惠芬参加工作,1959年,担任海安县手工联社日用股负责人。四年后的一天,李惠芬应邀前往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参观学习,也就是在那里,她和勾针衣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本是去学习绣花工艺,但我偶然看到办公桌上的一件勾针衣半成品。一问才知,原来是研究所刚承接了一批来自上海的订单。”当时,上海的客商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20件勾针衣,但苦于没有先例,工作人员连一件都做不出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李惠芬大胆接手了这批订单,并找来几名巧手一起研究。她买来一些水烟斗勾针套,反复尝试、推敲,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一个月内完成了20件款式各异的勾针衣样品。
“产品送往上海工艺进出口公司检验合格,公司对我们的产品非常满意,决定进入批量生产,继续发出了600件产品的大订单,价值(时值)2.43万元。”李惠芬告诉记者。“得到时任县领导批示、各公社负责人的大力支持,我们立即抽调人手,着手培养一批熟练工。缺少丝线,我们去如皋丝线厂批量购买;缺少勾针,我们去自行车店回收辐条,请木匠用锉刀逐一制作。”
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李惠芬硬是带领员工们闯出了一条新路。
传统手工变身“东方珍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那以后,海安勾针衣不断推陈出新。李惠芬通过线网中心合作社开发产品,海安县工艺美术编结总厂、海安县工艺美术公司相继诞生,产品也从初期经由上海工艺进出口公司转销国外,发展到注册“美乐牌”商标组织外销。
1980年,全县参与生产的人员从100多人扩充到5.68万人,各乡镇成立的加工网点从7个扩充到46个。当年,产品数量骤升至27.01万件,产值453.96万元(时值)。其间,有31个国家驻华使馆的商务参赞来海安参观考察勾针衣。“起初这项工艺只被用来制作发罩、荷包、水烟斗勾针套等小件,勾针衣在当时已属时髦。”李惠芬告诉记者,全县年产量可达百万件,80%左右远销国外,被客户誉为“东方珍品”。
勾针衣融勾、绣、镶、嵌、补、缀等各种技法于一体,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各种花纹图饰均可勾结。花型清秀,立体感强,既有传统工艺的庄重和典雅,又有现代艺术的华丽和飘逸。一般的勾针衣工期为10天左右,一个熟练工每月也只能生产3-5件。经过整体设计,这些时尚飘逸的衣衫裙服开始打入市场,公司也与众多客商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获得源源不断的订单。“普通材质的勾针衣定价是三四十元,花型丰富、质量上乘的,每件能卖上百元,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奢侈。”李惠芬介绍说。
△荣誉证书
199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为李惠芬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其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工作三十年,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如今,李惠芬还没有放下自己拿了一辈子的勾针,她的梦想是让这项技艺一直传承下去,能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聚焦江苏)”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站,过期视为认同。 本网客服 Q Q:1549573187。
近段时间,居民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意愿持续高涨,不少接种点现场都出现了排长队、人员聚集现象,也存在未预约成功就到接种点现场接种的情况。
由“科幻电影新教父”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IMAX...
古装传奇爱情剧《安乐传》是由成子瑜执导,迪丽热...
近日,湖熟街道绿杨村网格员为村内的危房村民张贴...
6月21日,湖熟街道钱家村组织网格员上门为辖区内的...
由杜淳、袁姗姗主演的家庭情感剧《妻子的新世界》...
5月17日,横溪街道横溪社区开展了以“参与扶残助残...
Copyright ©jujiaojiangs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安备320118920180923号
本网版权所有:江苏涵泰新媒体有限公司